找到相关内容1092篇,用时2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正觉精舍答:读《寒笳集》中的疑问

    叶尊者乃佛法传人,僧团皆赖尊者维系,因此,为令正法久住世间,乃较为严格。然以佛在世时云可舍小小戒,则如第二种祖师刀耕火种领众开田,此祖师仍然励力于修行,有出离心及菩提心,不食恋娑婆活计,能烦恼了生死...

    正觉精舍

    律学释疑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21083211118.html
  • 道安法师答:持名念佛稳当在什么地方?

    具足,纵然一生念佛不得开悟,没有烦恼,亦得往生净土。我们念佛的人知道了这个道理,就放得下了。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靠山,我们在生死大海中不会游泳,阿弥陀佛有大愿船,你只要把阿弥陀佛这句圣号记住,上他...

    道安法师

    净土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21231311140.html
  • 元无我人,为谁贪嗔?

    人生的真相。   “元无我人,为谁贪嗔?”这个境界阿罗汉就见到了,阿罗汉贪、嗔、痴、慢,这些烦恼统统尽了,确实没有了,所以这一句话是阿罗汉以上的境界,不是我们的境界。我们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后,如果常常用来提醒自己,帮助自己烦恼,帮助自己念佛功夫成片,确实是一个好方法,所以应当要常常警惕。 ...

    净空法师讲

    |空性|忍辱|嗔恨|烦恼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0/01/23501213287.html
  • 学佛的秘诀

    9、 精进是烦恼、开智慧的秘诀。   10、 世出世间要想成就,秘诀就在好学。   11、 修行证果的秘诀是“看得破、放得下”。   12、 学道的目的在三昧、在定慧,就不能杂、不能多,这是...

    壹玖柒叁伍

    |学佛|心得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8/21141027450.html
  • 佛陀教育的目标

    世间的目标,至于往后的目标 --|烦恼、出三界|--,殊胜的利益,就更不可思议了。   所以大家要认清楚,佛法是教学,是真的能让我们得到真、善、美、慧,永恒真实幸福的教育成果.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82243262.html
  • 佛教修学的方法

    了。而现在人,在一个道场,住上三、五十年,或住一辈子都不开悟。就是去读经,把三藏十二部统统都念了,还是不开悟;顶多只是得到一些佛学常识 -- 看得多、记得多 --,对于烦恼、开智慧,是一点帮助都没有...多闻’。而古德是从‘烦恼’学起,是‘烦恼无尽誓愿’;烦恼统统了,就是定、慧完成了,然后再‘法门无量誓愿学’,这是一条正路,不能越级。现在人修学所犯的过失,就是不先烦恼,就开始广学,还希望学得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83543278.html
  • 憨山大师论念佛的关键问题

    日用种种妄想,人我憎爱贪嗔痴等诸烦恼业,若有一丝不断,即是生死根本。今要参禅顿悟了生死,请自讨量,果能一念顿断历劫烦恼,如斩乱丝否?若不能烦恼,纵能顿悟,亦成魔业,岂可轻视? 从上诸祖顿悟,亦从...,何曾一念回光返照自心,何曾一念肯烦恼。今果能以妄想之心,转为念佛,则念念烦恼。若念念能烦恼,则是念念出生死。果能以念佛之一念不移,一心不乱,比参禅更有下落,总之,惟在一念真切耳。但参禅定要死尽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1476354.html
  • 问:佛教的教学目标是什么?

    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乐、家庭美满、社会和谐、国家富强、世界大同。这就是佛教在我们世间的目标,至于往后的目标——烦恼、出三界——,殊胜的利益,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10377460.html
  • 问:如何分辨善知识的真伪?

    从他平时的生活习惯上看,他的贪心、嗔心、疑心还有多少?如果和凡夫一样,那他还证得成果,就是骗人。证得阿罗汉果,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这些根本烦恼了。如果你是圣人,凡夫的习气,你自然没有。凡夫的...有五种神通,但他还没有成道。证到初禅的人还没证初果,因为神通是由定生出来的,定不能代表证果,佛法修定是为伏惑、烦恼,故能证得圣位。由‘慧’证到初果,悟了缘起性空的道理,才会去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015677474.html
  • 问:什么是七众?

    七众者,谓出家五众,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弥、沙弥尼、式叉摩那;在家二众,优婆塞、优婆夷也。 [一、比丘],梵语比丘,华言乞土。谓上乞法以资慧命,下乞食以资以色身也。亦名苾刍,盖苾刍,雪山香草名,草有五义,以喻比丘五德。(五义五德者,一体性柔软义,喻比丘折伏身语粗犷之德;二引蔓旁布义,喻比丘度人不绝之德;三馨香远闻义,喻比丘戒香芬馥之德;四能疗疼痛义,喻比丘能烦恼之德;五不背日光义,喻比丘常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7553180014.html